奉和吴宗师退朝

柳外朝冠古进贤,云间观户旧通仙。
蓬莱岂隔三千里?
华颂宜过一万年。
香并衮龙浮瑞日,声随箫凤下晴天。
文臣不愿金茎赐,但想黄封到竹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奉和吴宗师退朝》是元代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对古代贤能的敬仰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范椁,字亨父,一字德机,生于清江,后移居江西樟树。家贫早孤的他,在年仅三十六岁时便离家北游,卖卜燕市。后来,他通过推荐担任佐卫教授,并最终迁任翰林院编修官。他的文学生涯颇为丰富,与当时的文学巨匠虞集、杨载、揭傒斯齐名,并有文集《范德机集》。
  2. 诗作原文:柳外朝冠古进贤,云间观户旧通仙。蓬莱岂隔三千里?华颂宜过一万年。香并衮龙浮瑞日,声随箫凤下晴天。文臣不愿金茎赐,但想黄封到竹边。
  3. 诗歌赏析: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看到朝廷的景象和感受。首句“柳外朝冠古进贤”,描绘了朝廷官员们身着朝冠,如同古代的贤能之士一般尊贵。次句“云间观户旧通仙”,则表现了宫殿高耸入云,仿佛仙人居住之所。第三句“蓬莱岂隔三千里”,暗指蓬莱仙山虽远,却与人间咫尺之遥,寓意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第四句“华颂宜过一万年”,意味着赞美之声悠扬不绝,历久弥新。最后一句“文臣不愿金茎赐”,展现了文人雅士不慕权位、只愿归隐自然的美好情操。
  4. 文化影响:《奉和吴宗师退朝》不仅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份历史的见证。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文化氛围及文人的精神追求。范椁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元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奉和吴宗师退朝》不仅是一篇描写宫廷景象的诗作,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造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爱好传统文化的朋友而言,这首诗无疑是了解元代文学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