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子

尽输金粟三千斛,换得琼枝数点秋。
定是月中嘉种失,却从世上异香浮。
石岩夜见呼猿摘,药臼晴敲伴兔秋。
十月天台谁得见?
西风吹梦落山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是唐代竟陵文学家皮日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记录在《全唐诗》之中,而且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名作。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与背景:

  1. 诗歌原文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2. 诗歌鉴赏

  • 意象生动:《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以“玉颗珊珊”形容桂花的形态,而“殿前拾得露华新”则描绘了桂花沾着露水的美丽景象。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刻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捕捉。
  • 寓情于景: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桂子,隐喻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诗中的“至今不会天中事”可能寓意着人生中某些重要的事情尚未领会或经历,而“应是嫦娥掷与人”则可能表达了一种命运的无奈或被天命所决定的宿命感。
  • 象征意义:桂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高尚、纯净、永恒以及不染尘世的美德。因此,《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不仅是一首咏物诗,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体现了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赞颂。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皮日休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体验。尽管他的生平事迹较为简略,但通过作品可以窥见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 文学贡献:皮日休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诗作既有豪放奔放的一面,又不乏细腻婉约的风姿,展现了唐代文坛的多元面貌。
  1. 文化传承
  • 诗词影响:皮日休的这首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美的一种赞颂,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次探索。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学者和文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其作品的启发。
  • 艺术价值:作为文学作品,《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表现,更是情感与哲思的交融。它的艺术成就在于将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怀巧妙结合,达到了意境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除了以上关于《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的介绍外,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补充信息:

  • 木犀科桂花在唐宋时期逐渐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美和文化传统的重视。
  • 桂子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承载着吉祥如意、长长久久的美好祝愿。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不仅是一首表达中秋赏月之情的诗歌,也是一首蕴含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它的传世之作不仅展示了唐代诗歌的高水准,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无论是对于研究唐代文学,还是对于欣赏中国古代诗歌的美,这部作品都有着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