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羽人吹洞箫,拂手不拾松门樵。身披破褐笠一瓢,独携云雾通青霄。
幼曾逢人越岭椒,教袭造化为科条。坐致雷雨不终朝,罔两不习持斧烧。
其徒夸者长哓哓,时夏汗流金石焦。山川圭璧走乘轺,大巫结舌小巫娇。
但见空宇行肖翘,人谓萧师服神僚。胡不试手须人邀?师乃含思坐中宵。
谓患不御犹助妖,便以诚意答狎调。至期发号从不骄,闭户赤脚飞招摇。
白鬣倏忽朱鳞超,赤日卷上青天潮。四郊泠泠苏旱苗,列缺一去天迢遥。
喁噞曲士暂颜销,何须坎鼓更烦嚣?争以俎豆相呼招,谁知玄功坐不要?
师方敛手归云寮,卧听流水鸣朱桥。采诗观外给空谣,我负师约秋光凋。
昨莫败叶西风飘,相思无由警岑寥。我作此诗比钩雕,谁其和者以报萧?
萧炼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萧炼师》是诗人范椁创作的一首诗,描述了萧炼师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下面将对《萧炼师》进行介绍:
作者简介:《萧炼师》的作者是范椁,他是一位具有深厚文学造诣的诗人。范椁生活在唐代,他的诗歌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为主,其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较高的评价。
诗歌内容:《萧炼师》中,范椁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的追求。诗中的“身披破褐笠一瓢,独携云雾通青霄”等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文化背景:《萧炼师》创作于唐代,这个时期诗歌创作极为繁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世界的超然与自在。《萧炼师》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风貌。
艺术手法:《萧炼师》在艺术手法上,范椁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使得诗歌既富有诗意又充满哲思。此外,诗歌的结构布局也相当巧妙,通过对比、排比等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萧炼师》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诗歌,它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美学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