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学谕还浦江

萍迹相逢又一年,小楼情味共凄然。
半窗灯影看书坐,四壁秋声听雨眠。
浦汭暮云迷去雁,樵溪春水忆归船。
重游莫负华山约,须趁梅花早着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杨学谕还浦江》是元末明初诗人金涓创作的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背景
  • 生平简介:金涓,字道原,义乌人,本姓刘,先世避秦武肃王嫌名,改姓金,生于元季。曾受经于白云先生许谦,学文于黄侍讲溍。淹贯经传,卓识过人,虞文靖公集、柳文肃公贯交荐之,不起。洪武初,州郡荐辟,辄恳辞谢。隐居教授青村,夷犹云山水石间以终。
  • 文学成就:金涓著有《湖西》、《青村》二集,共四十卷,兵燹之馀,散佚莫存,嘉靖间,六世孙魁搜得遗稿,付其子江为之梓。宋景濂谓青村气雄而言腴,发为文章,尤雅健有奇气,不但长于诗而已。
  1. 诗歌原文
  • 原文
    萍迹相逢又一年,小楼情味共凄然。
    半窗灯影看书坐,四壁秋声听雨眠。
    浦汭暮云迷去雁,樵溪春水忆归船。
    重游莫负华山约,须趁梅花早著鞭。
  1. 诗歌鉴赏
  • 情感表达:此诗通过描绘杨学谕归乡的情景,表达了对离别的不舍和重逢的喜悦。“萍迹相逢又一年”,反映了两人因缘际会的重逢。“小楼情味共凄然”,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杨学的感念,也有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 艺术特色: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通过对杨学谕归乡前后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特别是“浦汭暮云迷去雁,樵溪春水忆归船”一句,既点明了时间(暮云、春水)和地点(浦、樵),又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衬托人物的情感。
  1. 写作背景
  • 创作时期:《送杨学谕还浦江》的创作时间尚不明确,但根据内容推测,可能是在元末明初这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
  • 主题思想:此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杨学谕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故乡、故友的眷恋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杨学谕归乡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思念以及对过往岁月的回忆。
  1. 文化影响
  • 历史地位:尽管《送杨学谕还浦江》的具体成书时间和流传情况不详,但它作为元末明初的文学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宋景濂评价其“尤雅健有奇气”,表明其在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然而,由于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变迁,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和影响力可能已不如明清时期的一些经典之作那样广泛传播。
  1. 相关作品与比较分析
  • 与其他作品比较:与《送杨学谕还浦江》同题材的作品,如《送别诗》等,虽然都是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但《送杨学谕还浦江》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语言风格上也更显清丽。与其他同期的作品相比,此诗在情感深度和艺术表现力上都有独到之处。例如,《送别诗》可能更多地强调离别的痛苦和对未来的期许;而《送杨学谕还浦江》则更加注重对个人感情的抒发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送杨学谕还浦江》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歌。它不仅展示了元末明初社会的历史风貌,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内心世界。对于研究元末明初的社会文化以及诗词创作的学者和爱好者来说,了解这首作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