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学谕归三衢

稳泛灵槎访斗牛,未容归伴赤松游。
莼鲈此去无千里,鸡黍相期在几秋。
瀔水月寒梅入梦,绣湖烟澹柳分愁。
春风莫问田园计,须趁功名在黑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张学谕归三衢》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金涓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作者的背景和意义:

  1. 作者简介
  • 金涓,字道原,义乌人,本姓刘,先世避秦武肃王嫌名,改姓金。他生于元季,曾受经于许谦,学文于黄侍讲溍,淹贯经传,卓识过人。
  1. 诗歌原文
    稳泛灵槎访斗牛,未容归伴赤松游。莼鲈此去无千里,鸡黍相期在几秋。瀔水月寒梅入梦,绣湖烟澹柳分愁。春风莫问田园计,须趁功名在黑头。

  2. 诗歌解读

  • 诗中“莼鲈此去无千里”表达了对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和思念。
  • “鸡黍相期在几秋”则表达了诗人对重逢的期待,以及对未来相聚的美好愿景。
  1. 诗歌鉴赏
  •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琐事的回忆,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 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如“灵槎”、“赤松游”、“鸡黍”、“瀔水月寒”等,都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生动性,使得整首诗更加优美动人。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末明初,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往往怀才不遇,寄情山水。金涓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多体现了这种时代特色和个人情怀。
  1. 文化价值
  • 《送张学谕归三衢》不仅是一首表达友情和离别情感的诗歌,也是金涓个人才华和文化修养的体现。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研究元代文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送张学谕归三衢》是一首充满深情厚谊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展示了作者的个人才华和文化底蕴,也反映了元末明初的社会风貌。通过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友情和人生的态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