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登凌云台

水自长流莺自啼,雀来巢壁燕来飞。
红销歌殿夜棠瘦,绿暗妆台春草肥。
今日不知明日事,今人休笑古人非。
寥寥千古登临思,分付东风与落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耶律铸的《暮春登凌云台》是一首元代七言律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登临高台时的感慨。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与创作时期
  • 作者简介:耶律铸,元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字成仲,号双溪,出生于义州弘政,是耶律楚材之子。自幼聪明过人,善文能武,其父亲去世后,曾代理中书省事,并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当时的政策建议,并因此受到世祖赏识。
  • 创作背景:耶律铸在世祖即位后,被任命中书左丞相,期间他多次出奇制胜,为国建功立业。然而政治斗争使他最终失宠,晚年居山后的生活中,他仍不忘政事,留下了诸多作品。
  1. 诗歌原文与解读
  • 诗歌原文:水自长流莺自啼,雀来巢壁燕来飞。红销歌殿夜棠瘦,绿暗妆台春草肥。今日不知明日事,今人休笑古人非。寥寥千古登临思,分付东风与落晖。
  • 诗意解析:这首诗以“暮春”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界的生机勃勃,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古代智者的敬仰。其中“水自长流莺自啼”等句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象,而“今日不知明日事,今人休笑古人非”则透露出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和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
  1. 艺术特色与价值
  • 艺术手法:该诗采用七言律诗的形式,语言精炼,意象丰富。特别是通过具体景物的描写,如“水自长流”、“雀来巢壁”,展现了春天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美。
  • 思想内涵:诗中的“今日不知明日事,今人休笑古人非”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更替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思想深度。
  1. 社会文化与影响
  • 时代背景:此诗创作于元代,这是一个充满变革与动荡的时代。耶律铸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貌。
  • 文化传承:《暮春登凌云台》作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一部分,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丰富了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宝库,也为研究元代文人的生活与心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暮春登凌云台》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历史哲思的深入挖掘,展示了耶律铸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邃的思想境界。读者在欣赏这首作品时,不仅能领略到春天的美好,也能从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