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关

六合同风奉一君,谁期贵介竟孤恩。
自从五夜传金柝,已早三年闭玉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玉门关》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边塞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远的意义,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

玉门关不仅是一个地理位置上的标记,更是一个文化与历史的象征,它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繁荣与发展。从汉武帝时期开始设置以来,玉门关一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王之涣的《玉门关》不仅描绘了这一地理特征,还传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危、边关将士生活状态的深切关怀。

玉门关位于今天的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是古代汉长城的一部分。元鼎或元封年间,酒泉至玉门间的长城被修筑,并设立了玉门关,它是汉后多个王朝的边防要地。王之涣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玉门关的景仰之情,以及对驻守在此的边防士兵的同情。

王之涣的《玉门关》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景象及其背后的深意。诗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表达了一种无奈和哀愁。春风象征着温暖和生机,但玉门关外却无法吹进这样的气息,这种对比反映了戍边将士的生活环境和心情,也体现了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主题——边关生活的艰苦与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玉门关》是王之涣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邃的情感所创作出的一首杰作。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玉门关这一重要地理标志的独特之处,更通过对边塞风光及守边将士生活的描写,传递了深厚的情感和时代背景。王之涣以他的笔触,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边疆风貌和戍边将士的不易,也让这首诗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