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师岩卿迁居之韵

君看行路古来难,木鸟其闲得少安。
三窟未成那用狡,一枝粗稳不须宽。
破除梦境元无国,收拾诗盟旧有坛。
秋菊春兰俱可喜,等闲乘兴一凭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师岩卿迁居之韵》是金末元初时期的诗人段成己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更为细致的解读与分析:

  1. 作者背景
  • 时代背景:此诗作于金亡之后,作者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家族的变迁,因此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新环境的适应与反思。
  • 个人经历:作者与兄段克己一同躲避战乱,隐居龙门山中。在元世祖征召其为平阳府儒学提举时,他选择闭门读书,不赴任。
  1. 诗歌原文
  • 君看行路古来难,
  • 木鸟其閒得少安。
  • 三窟未成那用狡,
  • 一枝粗稳不须宽。
  1. 诗意解析
  • “君看行路古来难”:诗人观察到自古以来,人生的道路就充满了艰难险阻。这里的“行路”比喻了人生的征途,而“古来难”则表达了一种对于历史长河中无数先辈所遭遇困难的认识。
  • “木乌其閒得少安”:通过使用“木鸟”,诗人形象地描绘了一种在乱世中寻求暂时安宁的状态。这反映了作者在社会大变动中的无奈和寻找自我安稳角落的愿望。
  • “三窟未成那用狡”:这里的“三窟”象征着多种生活或安全的保障,意指一个人应该拥有多重的生存手段和退路,以避免在危难时刻无所依赖。诗人认为,如果还没有准备好这些“狡黠之计”,那么在面对挑战时就显得过于被动。
  • “一枝粗稳不须宽”:这里的“一枝”可能指的是生活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或者目标,而“粗稳”、“不须宽”则是强调了稳定和实际的重要性,意味着在追求目标时应当脚踏实地,不要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自由和宽松。
  1.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对古与今、动与静、自由与安稳的对比,诗人展现了人生的不同面貌和价值取向。
  • 象征与隐喻:如“三窟”、“木鸟”等元素不仅仅是字面上的指代,而是富有深意的象征,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和哲理性。
  • 含蓄表达: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内心世界,使得读者能够在欣赏文字的同时,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和师岩卿迁居之韵》不仅是一段描写搬迁过程的文字,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它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的不定与变迁时,应具备应对各种困境的智慧和能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定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赏析,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从中汲取到面对生活挑战时的智慧和勇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