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狼烟信不符,骊山举戏是支梧。
平章枉死红罗帐,员外虚题粉壁图。
凤别岐山祥兆隐,麟游郊薮瑞光无。
自从界限鸿沟后,成败兴衰不属吾。
寄梁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梁王》是元末明初诗人段宝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历史背景,也蕴含了深刻的政治寓意和历史思考。
从文学角度来看,《寄梁王》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例如,“烽火狼烟信不符,骊山举戏是支梧”这两句,通过描绘战乱时期的烽火连天和骊山戏台的虚幻景象,传达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忧虑之情。此外,“凤别岐山祥兆隐,麟游郊薮瑞光无”等句子,则通过对祥瑞和征兆的描写,表达了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和担忧。
从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看,《寄梁王》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作者通过诗歌,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多民族交融、政治复杂的时代背景。在这个背景下,个人的生死荣辱显得微不足道,更让人深思的是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福祉。诗中的“自从界限鸿沟后,成败兴衰不属吾”,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整个时代的总结,体现了一种超越个人得失的历史观。
《寄梁王》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今天,这首诗依然能够给予现代人以启示。它提醒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同时也要关注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福祉。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不被眼前的挫折所迷惑,而是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坚定的决心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寄梁王》作为元末明初诗人段宝的代表作之一,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上,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和个人的命运,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它也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我们都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