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汊见太行

二年大河间,胸次汹馀浪。
身与天根浮,泱漭随下上。
灵槎杳虚舟,颠倒泥底样。
恍疑浑沌初,溟涬天水象。
扬鞭得西归,瞠目为一放。
举首见太行,逸翠蜚万丈。
爽朗肝胆张,豁达气宇旷。
真宰耸奇骨,顿觉天地壮。
兹山自佳色,何乃气雕丧。
吾家在椒峣,老雾横莽苍。
松楸日樵采,山灵亦悽怆。
何时鹤发翁,携我蹭叠嶂。
虽无锦绣裹,粗著文彩状。
山河表里全,自古更霸王。
于今何索然,死石徒映向。
在人不在山,先民语无妄。
行行重行行,落日两相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去三汊见太行》是元代诗人郝经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背景:郝经生活在金元交替的历史时期,他的作品多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在《去三汊见太行》中,诗人与自然的浩渺天地和山河的壮丽景色进行了深刻的对比。诗人通过对黄河的汹涌澎湃与太行山的静谧安详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大自然的深刻敬畏。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是作者心境的写照,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 诗歌内容:诗的开头“二年大河间”表达了诗人在黄河间的流连和心灵的荡涤。接着,“胸次汹馀浪”暗示了诗人心中的波澜起伏,这种情绪可能来源于外界环境的变迁或是内心世界的动荡。接下来的“身与天根浮”,则描绘了诗人在自然界中自由飘浮的情景,这里的“天根”可以理解为自然的根基或源泉,象征着诗人对于宇宙和自然的无限向往。“泱漭随下上”形容黄河水势浩瀚无垠,从高处流向低处,形象地展现了河流的流动与变化。
  3. 艺术特色:此诗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例如,将黄河比作“灵槎杳虚舟”,意指黄河如同一艘虚无缥缈的船只,既虚幻又真实;而“颠倒泥底样”则形象地描绘了黄河泥沙的沉积状态。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加深了读者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在语言表达上,诗歌采用简练有力的词句,如“身与天根浮”、“扬鞭得西归”,以及“举首见太行”,都体现了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整体而言,《去三汊见太行》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颂赞,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去三汊见太行》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歌。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时的感悟和心灵的变化。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上的佳作,也是历史和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