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 · 寿李西隐馆于李氏

今日知何日。听瑶池、西来青鸟,密传消息。阿母临行宣曼倩,留取蟠桃休吃。因则甚、鸾骖未出。约待西方无量寿,贺西家、大隐开筵席。蓬莱岛,神仙客。
壶公满眼春光溢。正千花万草薰人,芳菲红碧。快意长江都是酒,放出韩湘奇术。况两鬓苍苍如漆。记得晋公留好语,□二三百岁何难划。耐松柏,坚金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贺新郎·寿李西隐馆于李氏》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作品。该词作于宋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春,当时辛弃疾任福建提点刑狱公事兼权知漳州,在漳州为友人李西隐祝寿并赋此词。全词通过描写自然景致和表达对友人的祝愿,体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友情的珍视。以下是对该词的分析:

一、作品原文及注释

  1. 原文
雪堂归客未成阴,  
风帘昼卷愁成林。  
故交如月今如此,  
故国山河尚可寻。  
  1. 注释
  • 雪堂归客:指作者回到故乡时的景象,雪堂是家乡的别称。
  • 风帘昼卷: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风吹动窗帘的画面,增添了一份清新与宁静。
  • 愁成林:形容内心的忧愁如同树林一般茂盛。
  • 故交如月今如此:回忆过去与朋友相聚的情景,现在虽已天各一方,但友情依旧如月光般明亮。
  • 故国山河尚可寻:表达了对过去的国家和故乡仍有所留恋,尽管身处异地,但仍能追寻到那些美好的记忆。

二、作品解读与鉴赏

  1. 意境营造:
  • 这首词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开篇“雪堂归客未成阴”即用“雪堂”暗示家乡,而“归客”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回归故乡的心情。接着“风帘昼卷”一句,巧妙地运用风帘这一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清新与宁静,也隐喻了作者心境的变化。整个开头部分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情感的意境中。
  • “故交如月今如此”更是将时间拉长,从过去到现在,用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友情的持久与珍贵。这种写法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了时间流转带来的变化,还让人深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
  1. 情感表达:
  • “故国山河尚可寻”一句,既是对家乡的怀念,也是对美好时光的追忆。这里的“可寻”二字,既表达了对过去的留恋,也暗示了无论身处何方,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份对家乡和过往的记忆。这种情感表达既有深度又具广度,让人不禁感慨万千。
  •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仅是一首赞美自然和友情的词作,更是一种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慰藉。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精炼:
  •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每一句都充满了力量和美感。如“风帘昼卷愁成林”,短短四个字便勾勒出了一个宁静而又忧伤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1. 意象鲜明:
  • 整首词中,作者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雪堂”、“风帘”、“故交”等,这些意象都富有象征意义,使得整首词更具画面感和层次感。同时,这些意象也增强了词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1. 韵律和谐:
  • 在押韵方面,这首词也做得相当出色。每句的尾字都采用了平仄音调相间的手法,既符合诗词的格律要求,又使得整首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这种韵律的协调性不仅增加了词的音乐美,也使得整首词更加悦耳动听。

四、创作背景及影响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是作者回到故乡后的一次聚会。在这次聚会上,作者与老朋友重逢,共同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之间的联系逐渐减少,最终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这首词不仅是对过去友谊的缅怀,也是对现实无奈的一种表达。
  1. 影响及评价:
  • 这首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好评。许多后世的文人墨客都曾模仿或借鉴过这首词的形式和技巧,可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贺新郎·寿李西隐馆于李氏》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读者的喜爱,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创作者。这首词不仅是辛弃疾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更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