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度芙蓉岭

何年玉女采芙蓉,梦入闲云十二峰。
僻野晓行常畏虎,深潭晚浴不逢龙。
风回上界疑摇佩,语落空林似响钟。
说与桃源后来者,只愁幽阒易迷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度芙蓉岭》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桂芳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不仅展现了作者深邃的艺术造诣,更是蕴含了对自然美景的颂扬与个人情怀的抒发。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唐桂芳,字仲实,号白云、三峰等,元明间歙县人。他少从洪焱祖学,元至正中授崇安县教谕,南雄路学正,以忧归。后朱元璋定徽州,召出仕,未就任。晚年卒于紫阳书院山长之职。
  1. 诗歌原文及翻译赏析
  • 诗意解读:《和度芙蓉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面,通过对“何年玉女采芙蓉”的想象,以及“梦入閒云十二峰”的描写,展现了芙蓉岭的自然风光。诗中还表达了作者对于僻野行旅的恐惧以及对深潭洗澡安全的向往。
  • 语言运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如“风回上界疑摇佩”,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环境的和谐与美丽。同时,“说与桃源后来者,祇愁幽阒易迷踪”则透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喜爱和对世态浑浊的忧虑。
  1. 艺术特色
  • 意象丰富:诗中的意象丰富多彩,如“何年玉女采芙蓉”暗示着某种神秘或者超凡脱俗的美,而“深潭晚浴不逢龙”则传达了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
  • 情感真挚:整首诗流露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述,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
  1. 文化意义
  • 自然美的颂歌:这首诗是对自然美的颂歌,通过对芙蓉岭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与美丽。这种对自然美的赞颂反映了古人对和谐与平衡的追求。
  • 隐逸文化的反映:诗中也反映了隐逸文化的特点,通过描写避世隐居的生活,展现了古人对于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平静的向往。这种文化背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在元明两代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墨客多有此类作品传世。
  1. 历史影响
  • 文学价值:《和度芙蓉岭》作为元末明初的重要文学作品之一,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诗人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研究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重要资料。
  • 教育价值:该诗在后世的教育和文学教学中被广泛引用,成为了解和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山水诗的重要文本。

《和度芙蓉岭》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在文化和教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山水田园诗的重要文献,同时也是了解元末明初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