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光曾遇泰山尖,后世侵寻礼法纤。
黄纸丹书知尚敬,太羹玄酒味方甜。
瑞云霭霭常围座,仙鹤翩翩不下檐。
寄语郎官名父子,定将繁祉锡安恬。
和鲍县尹心田道院设醮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唐桂芳并未创作名为《和鲍县尹心田道院设醮韵》的古诗。实际上,这首古诗是元代诗人的作品,题为《和鲍县尹心田道院设醮韵》,由唐桂芳所作,反映了对道教仪式的崇敬和对神仙庇佑的期待。
诗中“神光曾遇泰山尖”一句,不仅描绘了鲍县尹在道院举行仪式时所感受到的神圣氛围,而且暗示了与泰山神信仰的深厚联系。泰山作为中华文化中的圣地,其崇拜历史悠久,体现了古人对自然和神秘力量的敬畏。此外,诗中的“瑞云霭霭常围座,仙鹤翩翩不下檐”,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这样的描写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观,也增强了仪式的神秘性和庄严感。
“黄纸丹书知尚敬,太羹玄酒味方甜”这两句诗,从宗教仪式的层面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礼法的尊重和对道教仪式中所用材料(如黄纸、丹书)的赞赏。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作者对道教文化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对仪式中使用的食物(如太羹、玄酒)的描述,反映了道教追求自然和谐、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
《和鲍县尹心田道院设醮韵》不仅是一首诗词,也是对中国古代宗教文化的一种记录和反映。它展示了元末明初时期文人对于道教仪式的态度和感受,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文学形式不仅是文化交流的工具,也是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这首诗不仅是一次文化和艺术的探索,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深入理解和传承。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窥见元末明初时期文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追求,以及他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