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程敏斋东归图

当年返棹西江上,不尽东归孝子心。
投老凄凉空见画,白云散尽故山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题程敏斋东归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唐桂芳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岁月流逝的感慨。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唐桂芳(元末明初),字仲实,号白云,又号三峰,歙县人。他是元明之间的著名诗人,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诗歌风格:唐桂芳的诗歌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语言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展现了他深邃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修养。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原文:当年返棹西江上,不尽东归孝子心。投老凄凉空见画,白云散尽故山深。
  • 译文:当年我乘船返回西江之上,无法抑制的是我对东归故土的孝心。如今我已年老体衰,只能通过画作来感受到故乡的景致,而那片被白云覆盖的故土却愈发显得遥远和深不可测。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题程敏斋东归图》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和岁月变迁的情感融入诗行,通过对“白云”这一意象的运用,表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哀愁与孤独感。
  •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使用对比和象征手法,如“当年返棹西江上,不尽东归孝子心”中的“返棹”与“东归”,以及“投老凄凉空见画,白云散尽故山深”中的“投老”与“故山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与情感冲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沧桑感和文化内涵。
  1. 写作背景
  • 明代初期,社会相对稳定,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相对安逸,但内心的孤寂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却是难以避免的主题。唐桂芳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故乡的无尽眷恋。
  1. 文化影响
  • 《题程敏斋东归图》不仅在文学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其深远的文化影响也不容忽视。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哲学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资料,唐桂芳的诗歌作品至今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题程敏斋东归图》不仅是唐桂芳诗歌创作中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不可或缺的珍贵文本。它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卓越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后人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