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元夕二首

灯市群嬉彩服鲜,回头追忆少年年。
何曾得似渠侬乐,未有生时已不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甲子元夕二首》是明代著名诗人王守仁所作。这首诗组诗共有两首,分别是《故园今夕是元宵》和《去年今日卧燕台》。以下是对这两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品原文
  • 故园今夕是元宵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 去年今日卧燕台
    去年今日卧燕台,铜鼓中宵隐地雷。
    月傍苑楼灯彩淡,风传阁道马蹄回。
    炎荒万里频回首,羌笛三更谩自哀。
    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1. 作者介绍
  • 王守仁:明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他不仅在哲学上有重大贡献,其诗歌也深受当时文坛推崇。
  • 创作背景:据史料记载,王守仁此诗当是在正德年间所作,当时他被贬谪到贵州。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以及对亲人的深情怀念。
  1. 诗歌赏析
  • 故园今夕是元宵:此诗开头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喜庆场景,梅花率先开放,月色皎洁,庭院中积雪未消。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美景,同时表达了自己独坐蛮村、寂寥难耐的心情。这里的“赖有遗经堪作伴”和“喜无车马过相邀”反映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与寂寞。
  • 去年今日卧燕台:诗中的“铜鼓中宵隐地雷”和“月傍苑楼灯彩淡”展现了元宵夜的热闹与喧嚣,而“炎荒万里频回首”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末尾“尚忆先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更是点明了诗人对先朝盛世的回忆及对国家历史的敬仰。
  1. 文化意义
  • 思乡情怀:王守仁的这两首诗深刻地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古代文人墨客中,思乡是常见的主题之一,王守仁通过诗歌将这种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家的牵挂和对亲人的关怀。
  • 历史回顾:通过对元宵节的描述和对过去历史的回顾,王守仁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反思。他的作品反映了明代的文化氛围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诗词的魅力。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远:王守仁的这两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他善于运用象征和隐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情感色彩和深邃的艺术魅力。
  • 风格独特:王守仁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豪放不羁之气,又有深沉内敛之美。他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了古典诗词的典雅与现代诗歌的自然,使得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1. 影响评价
  • 历代评价:王守仁的这两首诗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历代学者对其评价颇高,认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他的诗歌被后人不断引用和研究,成为研究明代文学的重要资料。
  • 后世影响:王守仁的诗歌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影响,而且在后世也持续受到关注。他的作品激励了无数文学爱好者追求文学创作的热情,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甲子元夕二首》是王守仁创作的七言律诗组,通过元宵节这一特定节日背景,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愁和对历史的记忆。这些诗篇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传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可以深入了解明代的社会风情以及文人的文学追求,对学习和理解中国古典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