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能肥马,曾闻汉苑夸。
送迟讥艾子,见远感榴花。
既有躬耕地,宁辞着处家。
圣朝多雨露,不久在天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苜蓿能肥马,曾闻汉苑夸。
送迟讥艾子,见远感榴花。
既有躬耕地,宁辞着处家。
圣朝多雨露,不久在天涯。
送沈钦叔屯种苜蓿’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该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沈钦叔在种植苜蓿方面取得成就的祝贺,以及对农业发展、农民生活改善的关心和关注。
这首词的全文如下:
送沈钦叔屯种苜蓿
苏轼
一畦春韭摘霜后,
半亩秋菘初雨前。
爱惜芳心向晚开,
留得枯根带春寒。
译文:
春天收割的韭菜,是在霜后采摘下来;秋天收获的秋菘菜,是在下雨之前收获。珍爱它们嫩绿的叶子,就像珍爱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样,希望它们能保留下更多的生命,让枯死的根部带着春天的气息。
创作背景:
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别驾。他到任不久便去拜访沈遵之(字钦叔)。沈遵之在家乡有一片土地,因久旱不雨,他便将这片地全部种上苜蓿。苏轼到湖州后,看到沈遵之的苜蓿长势很好,非常高兴,特地写下这首词来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