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叶继善还三衢

佩玉曾闻觐至尊,赐金殊觉被深恩。
三千远道方辞阙,九十慈亲正倚门。
台忆凤凰夜径失,字传蝌蚪竹书存。
老莱衣待归时著,拟采红椒献绿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送叶继善还三衢》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作者背景及其艺术特色:

  1. 作者简介
  • 凌云翰:凌云翰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他的文学才华在元末社会动荡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认可。凌云翰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他在元至正年间中举人,并在洪武初年被朝廷任命为成都府学教授。然而,由于政治原因,他被贬至南方边疆。尽管遭遇了这些挫折,他的作品仍显示出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理解。
  • 诗歌创作:除了教学工作,凌云翰还在诗歌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经史,其作品广泛流传。他的诗作风格多样,既有深沉的感慨,也有清新脱俗的意境。例如,《送叶继善还三衢》就是这样一首充满深情与敬意的作品。
  1. 诗歌原文及注释
  • 诗歌原文:佩玉曾闻觐至尊,赐金殊觉被深恩。三千远道方辞阙,九十慈亲正倚门。台忆凤凰夜径失,字传蝌蚪竹书存。老莱衣待归时著,拟采红椒献绿樽。
  • 注释解析: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了叶继善离开京城返回故乡的场景。通过描绘叶继善佩戴玉饰以及皇帝赐金的情节,表达了对其身份和经历的敬重。同时,诗中提到“三千远道方辞阙”,暗示了叶继善远离家乡的艰辛旅程。最后一句“拟采红椒献绿樽”则展现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未来团聚的美好祝愿。
  1. 主题思想
  • 友情与离别:此诗主要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感,特别是对于离乡背井的叶继善的关切与祝福。诗中的“台忆凤凰夜径失,字传蝌蚪竹书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 家国情怀:诗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对叶继善归乡的描述,暗喻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这种情感贯穿于整首诗中,使得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整个社会环境的反思与思考。
  1. 艺术特色
  • 精炼的语言:诗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如“佩玉曾闻觐至尊”、“九十九慈亲正倚门”。这些诗句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语言的精炼与准确运用,使诗歌的艺术效果得以最大化。
  • 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这首诗中,叶继善的回归象征着某种结束或新的开始。通过描述他的行程和他身后的家人,诗人传达了一种深刻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诗中的“佩玉”和“赐金”等元素,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记载,也隐喻着某种荣誉或恩典的获得。
  1. 历史影响与社会评价
  • 历史地位:《送叶继善还三衢》作为凌云翰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位置。这首七律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手法,被后世学者和读者所推崇。它的问世不仅展示了凌云翰的文学才华,也为研究元代诗歌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 社会评价:这首诗在历史上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它不仅被学者们研究,而且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许多现代研究者和爱好者都对这首诗进行了赏析和评论,认为它不仅艺术价值高,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情感。

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高度的成就,也在文化和历史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对古代文学的研究,还是对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部作品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