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竹红梅图

绛服仙人跨翠鸾,御风乘月下瑶坛。
画图谁为开生面,留与苍官共岁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翠竹红梅图》是元末明初诗人凌云翰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是对这首诗及其作者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绛服仙人跨翠鸾,御风乘月下瑶坛。画图谁为开生面,留与苍官共岁寒。

  2. 作者简介
    凌云翰(约公元1337年—公元1409年),字彦翀,元末明初浙江仁和人。凌云翰是一位博学多才的文学家,不仅精通经史,而且擅长诗词。他的一生颇为坎坷,曾因事被谪至南荒。尽管如此,他的作品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这首《翠竹红梅图》,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审美观。

  3. 艺术手法

  • 画面描绘:《翠竹红梅图》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绛服仙人的形象象征着超凡脱俗,他驾驭着翠鸾,御风乘月而行,仿佛在仙境中漫步。而画面中的红梅和翠竹则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两者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画面。
  • 艺术创新:诗中的“画图谁为开生面”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画作的创新和突破的追求。他用“谁为”这一疑问形式,激发了读者对画作背后创作者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对传统绘画技法的一种挑战和探索。
  1. 文化内涵
  • 文人精神:《翠竹红梅图》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一种文人精神的体现。它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感,以及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宁静。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刻的影响,也使得这幅作品成为传世之作。
  • 自然和谐:在这首诗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无论是绛服仙人还是红梅、翠竹,都体现了自然界与人类世界的完美融合,这种和谐的理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翠竹红梅图》不仅是一幅精美的画作,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美和理想的境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