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华夕已披,春叶秋先零。
贞心类松柏,岁晏弥青青。
文川李氏女,防身动如经。
自归太原家,目不窥外庭。
上堂问舅姑,下堂觞醁醽。
遭时有战伐,渭流浊其泾。
草窃起旁郡,鼪鼯杂膻腥。
舅也保乡里,击贼无留停。
夫也慎居守,率众环郊坰。
节妇当此时,事姑肃仪刑。
舅荣夫已亡,痛哭羸其形。
先有两儿女,玉雪怜娉婷。
与姑共抚之,闭门昼长扃。
柰何姑继殁,只影空伶俜。
尚职祭祀礼,蘋蘩荐芳馨。
教女夜绩麻,教儿夜囊萤。
父母虽孔迩,胡能自归宁。
今年五十馀,鬓发微星星。
儿成女有归,往事犹梦醒。
有司重节义,飞章上朝廷。
花诰来翩翩,华表高亭亭。
行者为叹息,居者增晶荧。
至今太原家,芳名蔼观听。
人生谅有涯,聚散如云萍。
纲常苟沦丧,不愧天地灵。
女史固有箴,列女亦有屏。
我歌节妇篇,君子当刻铭。
鄱阳王节妇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鄱阳王节妇诗》是一首文学作品。它不仅体现了元末明初文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还是对中国古代社会道德观念和女性形象的一次生动展现。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内容以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
- 创作背景
- 时代背景:《鄱阳王节妇诗》创作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极大的动荡,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诗歌往往带有强烈的社会批判色彩,反映了人民的苦难和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 社会环境:当时文人士大夫阶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他们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对社会的看法和态度。《鄱阳王节妇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旨在通过对节妇的颂扬,表达对社会正义和纲常伦理的维护。
- 作品内容
- 主题思想:《鄱阳王节妇诗》以贞烈的女性为主人公,展现了她在夫亡之后的坚强和不屈。诗中描绘了李氏女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她如何自守家门,面对外敌,表现出高尚的节操和坚贞的品性。
- 人物形象:诗中的李氏女形象鲜明,她不仅是一个遵守传统礼教的女性,更是在困难时期坚守道义的象征。她的贞心如松柏,岁寒而更绿,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力量。
- 社会意义:诗中不仅描写了个人的遭遇,更是通过对这一特定群体的关注,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这种关注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历史和社会价值。
- 文学价值
- 艺术手法:《鄱阳王节妇诗》运用了典型的古诗词手法,如对偶、比喻等,使得诗歌既有韵律美,又有意境美。这些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象征意义:诗中的象征元素丰富,如“春叶秋先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而“贞心类松柏,岁晏弥青青”则表达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象征。这些象征不仅美化了诗歌,也加深了读者对诗中主题的理解。
- 文化内涵:作为文学作品,《鄱阳王节妇诗》蕴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孝道、忠义、礼教等。通过诗歌的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鄱阳王节妇诗》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它还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通过对其内容和形式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到对现代社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