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屋北山阿,境趣适有契。闲寂聊悦心,深密非避世。
谁令赋《远游》,山空冷兰蕙。人间万得丧,欣戚随所制。
颇似观优伶,笑语杂悲涕。戏弄刻漏间,陈迹安足寄。
策杖归去来,溪深亦朝厉。陟岭见我屋,竹柏松杉桂。
雨馀青一色,净扫如作彗。行可休此足,无言得深诣。
题山外归人
介绍
胡长孺的《题山外归人》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友人离去后,山外归途上所感所思的诗作。胡长孺,字汲仲,号石塘,为宋代婺州永康(今浙江省温州市)人。他的文学成就和生活经历,不仅体现了其个人对文化与自然的深刻感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境遇与心声。
在探讨胡长孺的创作背景时,需要了解他的生活轨迹及时代变迁。胡长孺生于淳佑九年(1249年),卒于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享年七十五岁。他曾因战乱离开家乡,在咸淳年间随外舅徐道隆入蜀,并取得了铨试第一名的成绩。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接触到广阔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题山外归人》这首诗的主题围绕“山水”展开。胡长孺通过描绘山外归人的旅途,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后的感慨,也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向往。诗中“闲寂聊悦心,深密非避世。谁令赋《远游》,山空冷兰蕙。人间万得丧,欣戚随所制。”等句,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生百态和自然景象的深刻体悟。这种情感的细腻描写,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风景的描摹,更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的波动。
从艺术手法来看,胡长孺的《题山外归人》在传统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诗中使用了“画与真会”的写作手法,将归途上天台山的真实场景与《山水图》上的画面具象钩连起来。这种技巧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使读者能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体会到诗人对友人离去后心境的变化与哲思。
胡长孺在宋亡后选择隐居生活,退守于永康山中,直到晚年才复出。这一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故乡、山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故土文化的怀念。这种情感的流露,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的尊重,也反映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胡长孺的《题山外归人》不仅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歌,更是一部蕴含着深邃哲理和审美情趣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胡长孺的文学成就和生活经历,也能从中汲取到关于如何面对生活中的离别与重逢、自然与人生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