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林洞

洞传缑岭似,仿佛玉笙清。
石或藏渔鼓,云从隔犬声。
乍居人颇怪,异听耳初惊。
子晋壶天有,莫疑彩凤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瑶林洞》是一首由元末明初诗人徐舫创作的五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介绍:徐舫,字方舟,号沧江散人,浙江桐庐人。他的生活轨迹颇为传奇,幼时轻侠好击剑、走马和蹴鞠,后因避世而去,筑室江边终老。在元行省参政苏天爵的推荐下,曾被邀参与朱元璋征召,后选择隐居瑶琳洞。
  2. 创作背景:《瑶林洞》的创作背景与徐舫的隐居生活密切相关。他在元末明初的社会大变革中选择了退隐,远离尘嚣,寄情于山水之间。因此,他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3. 内容分析:这首诗通过对瑶林洞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诗中“石或藏渔鼓”,形象地描绘了洞穴内部可能蕴藏着古老乐器的情景;而“云从隔犬声”,则描绘了云雾缭绕的景象,仿佛能够隔断外界的声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将瑶林洞的奇景与诗人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4. 文化意义:《瑶林洞》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反映了元明时期人们对“仙境”的追求与想象,以及那个时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理想化表达。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徐舫作为元末明初诗人的独特地位和风格。
  5. 现代影响:虽然徐舫生活在千年前,但其作品至今仍然受到学者和研究者的关注。瑶林洞的神秘色彩和徐舫的隐逸情怀,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隐逸文化的重要素材,为人们提供了了解古代文人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窗口。

徐舫的《瑶林洞》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还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