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投白莲寺

饮别东家叟,行投西寺僧。
无风收阁幔,有月罢廊灯。
竹夜声偏集,池寒色似凝。
无端值诗景,清兴觉逾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夜投白莲寺》是明代诗人徐贲的作品,创作于一个特定的夜晚。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东郯城)。他是明朝的一位诗人。
  1. 诗歌原文
  • 饮别东家叟,行投西寺僧。
  • 无风收阁幔,有月罢廊灯。
  • 竹夜声偏集,池寒色似凝。
  • 无端值诗景,清兴觉逾增。
  1. 诗歌鉴赏
  •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行人在夜晚离开东家后,前往西侧的寺庙寻求庇护的情景。
  • 诗句中“无风收阁幔”和“有月罢廊灯”展现了一种静谧而宁静的氛围。
  • “竹夜声偏集,池寒色似凝”则通过对比突出了环境的清冷与诗人内心的激动。
  • “无端值诗景,清兴觉逾增”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夜晚,感到自己的兴致被无限放大。
  1. 诗歌背景
  • 该诗可能创作于某个特殊的夜晚,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夜晚离开某地,然后前往白莲寺寻求庇护。
  1. 主题思想
  •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
  1.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情感真挚。
  • 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
  1. 文化价值
  • 该诗不仅是徐贲诗歌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
  1. 后世影响
  • 尽管徐贲的生平事迹较为有限,但其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来说,《夜投白莲寺》不仅是一首优美的五言律诗,更是一个能够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和感受自然美景与人生境遇的故事。它让人们在欣赏文字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和人生态度。

徐贲的《夜投白莲寺》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段历史、一种文化、一种情怀的传承。它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自然美的感悟。这首诗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审美的享受,也为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