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亲亭》是明代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在思亲亭上登高望远、怀念母亲的情怀与情感状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诗歌原文:孤亭碧涧浔,长日此登临。每到看云处,都成忆母心。寿萱春自绿,慈竹夏多阴。不为閒瞻咏,惟歌游子吟。
诗歌赏析:
- 孤亭与碧涧:诗的首句“孤亭碧涧浔”即点明了思亲亭的位置及环境,孤静的亭子坐落在碧绿的水边,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而又深远的背景。
- 登临与忆母心:第二句“长日此登临”则表达了诗人每日在此地登临的情景,而“都成忆母心”直接透露了诗人因思念母亲而产生的深刻感慨。这种情景描写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其情感的波动。
- 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中的“寿萱春自绿,慈竹夏多阴”通过对比春日的寿草和夏日的慈竹,既展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观,同时也暗喻了母亲如同这些植物一样给予子女生命的滋养与庇护。这样的描写增添了诗句的意境和深度,让读者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余,更加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厚情感。
- 创作背景:
- 诗人徐贲生于明代,祖籍四川,后迁至江南苏州。作为文人雅士,他不仅擅长诗歌,还著有《北郭集》一书,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他的《思亲亭》便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 《思亲亭》的创作背景与其家族历史密切相关。徐贲家族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学术和教育传统,许衡(字仲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元朝时期,许衡在百泉太极书院创立学馆,培养了一批批学子,其事迹被后人传颂。而《思亲亭》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既是对先贤精神的追忆,也是对家族文化的传承。
- 清初大教育家孙奇逢在《思琴亭考》一文中提到的许鲁斋寓居共城的故事,以及后来许衡之子许师可官卫辉路总管时建立的思亲亭,都是该诗创作的重要历史文化背景。这些背景信息不仅为诗歌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让人们能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
- 艺术特色:
- 徐贲在《思亲亭》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对比(春天的寿草与夏天的慈竹)、拟人(寿萱春自绿,慈竹夏多阴)等,使得诗歌的语言富有诗意和画面感。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抒发自己对母亲深沉的思念之情,使得作品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共鸣效果。
- 诗歌的结构布局严谨,起承转合分明。首句开篇点题,次句展开描述,三句深化主题,末句点明主旨,整体结构紧凑且层次分明,体现了古典诗歌的典型美学特色。
- 诗中的意象选择极具象征意义,例如“慈竹”常用来形容母亲的关爱,而“寿萱”则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长寿,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加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 文化影响:
《思亲亭》不仅是徐贲个人情感世界的流露,更是明代文人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思亲亭》都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