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是一首由元代诗人徐贲创作的古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位将领出征的情景,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到来的西河之行的期望和祝愿。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 作者简介:徐贲,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已知有诗作存于后世。他的诗歌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 原文赏析:上将初分阃,儒官解习兵。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洮水从岷下,祁山入垄平。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
-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位将领出征的场景。首句“上将初分阃”表明了这位将领刚刚被任命为地方统帅。第二句“儒官解习兵”则揭示了这位将领既有文才也有武略,能够文武双全地胜任这一重任。接着,“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两句通过描绘战场的风光与将领归来的情景,展现了一幅将士们英勇奋战、凯旋而归的画面。
- “洮水从岷下,祁山入陇平”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出征地区的地理环境。洮水发源于岷山,流入黄河;祁山则是通往陇山的要道。这两句诗不仅展示了地理环境,也暗示了战争的艰苦与重要。最后两句“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则是对将领才能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这里的“载笔”指的是使用笔墨撰写檄文的能力,而“草檄报边声”则意味着将领将以文告的形式向边疆传达信息,传递出国家的声音。
- 诗意解读:《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不仅是一首描写军事出征的诗,更通过将领的形象展现了作者对于忠诚、能力和责任感的期待和赞美。通过这首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忧虑,以及对英雄人物的崇高敬意。
- 历史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朝中期,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复杂多变。元朝在征服中国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内部和外部的挑战,需要有能力的将领来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这首诗所描绘的将领形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英雄典型。
- 艺术特色: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这首诗采用了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来描绘场景和情感。如“上将初分阃”中的“分阃”一词,既指军队的分配,也隐含着将领的职责和使命。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表达,展现了将领的形象和内心世界。
- 现实意义:这首诗的现实意义在于它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将领出征的描述,反映了元朝中期的军事状况和社会变迁。同时,它也启发人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人才。这种人才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障。
《送曾伯滋赴西河将幕》作为一首描写军事出征的诗歌,不仅展现了将领的形象和能力,也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