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思少监山庄

秘书解绶还山日,移得全家住白云。
闲里樵渔教子习,老来药茗赖僧分。
双岩树合千层绿,百嶂霞明五色文。
此去石桥原不远,钟声只在座中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郑静思少监山庄》是元末明初诗人徐贲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祖籍四川,郡望郯郡(今山东郯城)。他是元末明初时期的重要诗人,与高启、刘基等同为元末明初诗文的代表人物。
  2. 诗歌内容:诗中“秘书解绶还山日,移得全家住白云”表达了诗人辞官归隐,选择在山水之间安家落户的生活态度和追求。接下来的“閒里樵渔教子习,老来药茗赖僧分”展现了诗人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以及与僧侣共度时光的生活情趣。“双岩树合千层绿,百嶂霞明五色文”描绘了山庄四周的自然景色,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最后两句“此去石桥原不远,钟声只在座中闻”表达了诗人虽远离尘嚣,但仍能通过钟声感受到人间烟火气的愿望。
  3. 诗歌风格:徐贲的诗歌语言简练而富有画面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诗歌常常带有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以及对简朴生活的美好憧憬。
  4. 诗歌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元末明初,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纷纷退隐山林,寻求心灵的慰藉。在这样的背景下,徐贲的《郑静思少监山庄》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活状态,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
  5. 文学价值:《郑静思少监山庄》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也为后人研究当时的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郑静思少监山庄》不仅是徐贲个人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的体现,也是元末明初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反映。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和深度。同时,这首诗也启示人们要珍惜当下,追求心灵上的平静和满足,过一种简单而真实的生活,享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