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陈文度

乱馀得返故乡居,正谓光生腐草馀。
闵已欲凭谁作赋,绝交宁许我为书。
行看残菊知身老,坐对寒鸦愧鬓疏。
准拟求田成隐计,天于此意可教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答陈文度》是元末明初诗人徐贲的作品,而非宋朝王安石的。这首诗作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它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岁月的感慨,还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时期的文人心态。

从创作背景来看,这首诗作是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期写成的。元末时期,政治局势混乱,社会动荡不安,许多文人如徐贲等都被迫流离失所。在这样的背景下,徐贲写下了这首《次韵答陈文度》,表达了他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友人深厚的情谊。诗中的“乱馀得返故乡居”一句,反映了他能够在战乱后回归故乡,与家人团聚的喜悦。

在艺术表现上,《次韵答陈文度》采用了传统的诗歌形式,即四言古诗。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易于传诵,非常适合用来表达深沉的情感和复杂的思想。徐贲通过这首诗歌,展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传统诗词的理解。他的诗歌不仅在内容上深刻感人,而且在形式上也极具特色,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次韵答陈文度》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被认为是一首典型的次韵诗,体现了宋代词风的特点。在宋代,次韵诗是一种非常流行的诗歌形式,它要求诗人在已有的诗歌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回应他人的创作。徐贲的这首作品,不仅继承了宋诗的传统,还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创新,显示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元明之际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现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徐贲的《次韵答陈文度》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的诗歌,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还能深入体会到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