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去年来避寇,无家归路转凄迷。
桃花柳絮当三月,瘴雨蛮烟似五溪。
直见荒台麋鹿走,可怜无树凤凰栖。
读书支子桥边宅,瓦砾伤心暗蒺藜。
和顾子达见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顾子达见寄》是元代诗人郭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诗歌不可多得的样本。下面是这首诗的介绍:
创作背景:郭翼生活在元末明初,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连连的时代,许多文人都因时代变迁而感到迷茫和失落。郭翼本人曾献策张士诚,但未被采纳,后隐居于娄上,晚年得以训导官的身份教书,但因与时忤而偃蹇以终。这些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作品原文及其翻译:江上去年来避寇,无家归路转凄迷。桃花柳絮当三月,瘴雨蛮烟似五溪。直见荒台麋鹿走,可怜无树凤凰栖。读书支子桥边宅,瓦砾伤心暗蒺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元末战乱中的所见所感。“江上去年来避寇”指的是作者因为战乱而离开家乡,流落他乡;“无家归路转凄迷”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桃花柳絮当三月,瘴雨蛮烟似五溪”描绘了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战争带来的连带影响。最后两句“读书支子桥边宅,瓦砾伤心暗蒺藜”反映了他在乱世中仍坚持学术追求的无奈和辛酸。作品赏析:《和顾子达见寄》作为元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还展现了作者深刻的情感和哲学思考。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对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和顾子达见寄》不仅是郭翼个人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元代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