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德道中

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
雨垂魏武分香泪,水涌周文演易声。
林虑山高秋霭湿,汤阴里近夜灯明。
谁人得似韩忠献,乡社犹夸昼锦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彰德道中》是元代诗人陈孚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描绘了元末乱世中的一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以下是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彰德道中》的作者陈孚,是南宋至元朝时期的文人。他出生于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在至元年间,陈孚曾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并担任山长。他在官场上曾历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等职,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陈孚一生虽历经挫折,但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执着,他的诗作多以描写自然景色为主,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情怀。
  2. 原文节选: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雨垂魏武分香泪,水涌周文演易声。林虑山高秋霭湿,汤阴里近夜灯明。谁人得似韩忠献,乡社犹夸昼锦荣。这首诗的原文如下:偶逐征鸿过邺城,谯楼鼓角晚连营。雨垂魏武分香泪,水涌周文演易声。林虑山高秋霭湿,汤阴里近夜灯明。谁人得似韩忠献,乡社犹夸昼锦荣。
  3. 创作背景:元代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陈孚的诗作中透露出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感慨。通过对战争场景的刻画,诗人展现了元末乱世中的悲壮与苍凉,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彰德道中》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陈孚通过自己的诗作,记录下了元末时期的历史事件和社会风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4. 作品赏析:陈孚的《彰德道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元代社会的沧桑巨变。诗中的“偶逐征鸿过邺城”一句,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景象,更透露出诗人对战乱带来的生离死别的深深忧虑。而“谯楼鼓角晚连营”则将战场的紧张气氛推向了高潮,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无尽灾难。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如“魏武分香泪”和“周文演易声”,既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增加了诗歌的艺术魅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堪称陈孚诗作中的佳作。
  5. 文学价值:《彰德道中》不仅是陈孚个人创作的高峰,也是元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在文化层面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诗中通过对元末乱世的描绘,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诗歌中的意境、用典和修辞手法也展现了元代文学的特色和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彰德道中》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承载着元代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

《彰德道中》不仅是陈孚个人的文学成就之一,更是元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内涵,成为了研究元代文学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