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中斋至日舟中七言

又报微阳九地回,堂堂心在鬓颜摧。
乡愁云物有诗写,驿讯春枝无使来。
燕谷可能生出黍,漆园但爱死如灰。
相从导引学仙去,吴市不知人姓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邓中斋至日舟中七言》是宋末元初诗人陈杰的作品,创作于南宋末年。此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价值,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下面将从多个角度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陈杰,字焘父,洪州丰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授赣州簿,历知江陵县,江南西路提点刑狱兼制置司参谋。
  • 宋亡后,隐居东湖,有《自堂存稿》十三卷,已佚。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又报微阳九地回,堂堂心在鬓颜摧。
  • 译文:又听到微阳九地归来,我心怀壮志却鬓发斑白。
  1. 诗意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感慨。通过描绘微阳九地归来的景象,诗人展现了一种壮志未酬、英雄迟暮的悲凉情绪。同时,“堂堂心在鬓颜摧”一句,更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1. 艺术特点
  • 《和邓中斋至日舟中七言》作为一首七言律诗,在形式上规整严谨,语言精炼而富有力度。其押韵严谨,对仗工整,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艺术成就。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末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民族危机的加剧使得许多志士仁人深感忧虑,他们的诗歌往往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感。陈杰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1. 文化价值
  • 作为宋末元初的诗人,陈杰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也体现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格,成为了研究宋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1. 后世影响
  • 虽然《和邓中斋至日舟中七言》在当代可能不如一些现代诗歌那样广为人知,但它仍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它所表达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现代解读
  • 在解读这首古典诗歌时,现代学者通常会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例如,可以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深层含义和社会意义。

了解这些信息后,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阅读古代诗词时,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更要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 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 欣赏古诗词时,可以尝试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和邓中斋至日舟中七言》是陈杰在其生活动荡时期创作的一首经典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宋代诗歌的美学特征和历史背景,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