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二十六日蔡叔庸至剪烛听雨

水气昏昏接海边,清江狂客系吴船。
天风十日河冰碎,夜雨三更瀑布悬。
寂寂春光归柳上,匆匆离色在花前。
故人著屐能相过,剪烛西窗话昔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十二月二十六日蔡叔庸至剪烛听雨”是陈杰的作品

陈杰,元代诗人,其创作生涯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十二月二十六日蔡叔庸至剪烛听雨》是其创作的一首古诗,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敏锐感受和深邃思考。下面将具体分析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水气昏昏接海边,
    清江狂客系吴船。
    天风十日河冰碎,
    夜雨三更瀑布悬。

  2. 诗意赏析

  • 水气与海边相融:“水气昏昏接海边”描绘了海与空气交融的景象,朦胧的水汽仿佛连接着广阔的海洋与陆地,形成了一种既真实又模糊的视觉效果。
  • 清江狂客系吴船:这里的“清江狂客”象征着自由奔放的个性,他们如同在清澈的江面上驾驭着自己的船只,不受拘束。而“系吴船”则暗示了一种羁绊或归宿,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哲思。
  • 天气变化描绘:“天风十日河冰碎,夜雨三更瀑布悬”,诗人通过天气的变化来展现自然界的力量和美。狂风和暴雨不仅摧毁了冰冻的河面,也让瀑布显得更加壮观。这种天气现象的描写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之中。
  1. 艺术特色
  • 自然景观的描绘:此诗通过丰富的自然意象,如海、江、风、雨、瀑布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觉空间。这些元素不仅仅是物理存在,更是心灵的象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情感的表达:虽然诗中未直接表达作者个人的情感,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以及天气变化的细腻描述,诗人间接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 意境的营造:整首诗营造出了一种既有壮阔之感又有静谧之境的艺术境界,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情绪与思考。

《十二月二十六日蔡叔庸至剪烛听雨》不仅是一首表现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是一首蕴含丰富情感和哲理的思考之作。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可以进一步理解到陈杰作为一位元代诗人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