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隐微山房

二月兰舟泊上宫,春云不雨玉坛空。
苔生白石斑斑绿,鱼养丹池个个红。
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
高寒未觉仙台远,只比相逢似梦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宿隐微山房》是元末明初诗人华幼武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华幼武,字彦清,号栖碧,生活在元末明初,是吴中地区颇有名气的诗人。
  • 他的诗歌作品在元末明初时期享有盛誉,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诗歌原文
    二月兰舟泊上宫,春云不雨玉坛空。
    苔生白石斑斑绿,鱼养丹池个个红。
    对酒烛分花底夜,出帘香散竹间风。
    高寒未觉仙台远,只比相逢似梦中。

  2. 诗歌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夜晚的宁静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闲适和对自然的热爱。
  • “二月兰舟泊上宫”一句,展现了春天的景色和作者乘船泊于宫中的情境;“春云不雨玉坛空”则表达了一种静谧而略带遗憾的情绪。
  • 接下来的四句,“苔生白石斑斑绿”、“鱼养丹池个个红”,通过对色彩的描写,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美感。
  • 结尾的“高寒未觉仙台远,只比相逢似梦中”,则通过对比与梦境,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现实生活的无奈。
  1. 创作背景
  • 《宿隐微山房》的创作背景是在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迁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 由于政治原因,华幼武选择隐居生活,远离尘嚣,这也使他能够更多地接触自然、感悟人生。
  1. 艺术特色
  • 《宿隐微山房》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入微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 整首诗歌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宏大的意境,又有细微的刻画,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1. 历史影响
  • 《宿隐微山房》作为元末明初时期的代表作之一,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 同时,这首诗也成为了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启示和影响。

《宿隐微山房》不仅是诗人华幼武个人才华的展示,也是元末明初时期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古代诗词的魅力,还能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变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