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王伯英

之子尤谦抑,亲曾奉酒卮。
怀才嗟未用,抱疾竟难治。
岁暮风霜惨,天寒草木萎。
壮年今已矣,慷慨有馀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王伯英》是宋代诗人陈深的作品,展现了对逝者王伯英的深深哀悼与惋惜。诗中不仅赞扬了王伯英的谦逊低调,还回忆了他生前的交往,表达了诗人对未被赏识的才情的遗憾和对已故之人的无限哀思。以下是对该诗的具体分析:

  1. 诗人背景:陈深是宋代末至元初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之下。他的诗歌多表达对世事的感慨以及对逝去亲人或友人的悼念,体现了他对生命无常与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2. 诗歌原文:《挽王伯英》的原文如下所示:“之子尤谦抑,亲曾奉酒卮。怀才嗟未用,抱疾竟难知。岁暮风霜惨,天寒草木萎。壮年今已矣,慷慨有馀悲。”这首诗简洁而富有情感,通过四句诗,勾勒出王伯英的一生及其离世给诗人带来的悲痛。

  3. 诗歌内容:诗中的“之子尤谦抑”赞美了王伯英的为人谦虚低调;“亲曾奉酒卮”则反映了诗人与王伯英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彼此之间互敬互爱。然而,尽管有深厚的友谊,诗人却因为自己的才能未能得到应有的赏识而感到悲哀,同时,王伯英抱病终老,未能看到自己才华得到施展的那一天,也让诗人倍感痛心。

  4. 诗歌鉴赏:在这首诗中,陈深运用简练而又深刻的语言,将个人的悲痛转化为对人生、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他通过描写自然景象来抒发内心的感受,使得整首诗既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又不失为一种审美上的享受。这首诗不仅是对王伯英个人命运的哀叹,也是对于那个时代文人命运的共同写照。

《挽王伯英》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挽歌,更是一部蕴含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宋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古代文人面对生死、命运的沉重与无奈,以及他们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