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闻鸡呈崔中丞

塞翁带鸡至,啁哳塞垣深。
唤醒征人梦,遥思君子心。
霜寒秋草短,月落晓星沉。
拟促刘琨辈,相同舞剑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塞上闻鸡呈崔中丞》是元代诗人陈宜甫的一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清晨的画面。这首诗通过塞翁带鸡至的形象,展现了边关生活的艰辛和朴素,同时唤起了征人的梦想和君子的思念之情。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宜甫生活在元朝,他的生平和创作活动不详。作为元代诗人,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 文学成就:陈宜甫的文学作品不多,但每一篇都显示出较高的文学价值。例如,《塞上闻鸡呈崔中丞》就是他作品中的佼佼者,展示了他在诗歌艺术上的深厚功底。
  1. 诗歌原文
  • 全文展示:《塞上闻鸡呈崔中丞》的原文如下:
    塞翁带鸡至,啁哳塞垣深。
    唤醒征人梦,遥思君子心。
    霜寒秋草短,月落晓星沉。
  1. 诗歌赏析
  • 形象塑造:首句“塞翁带鸡至”以塞外老翁带着鸡的形象入诗,生动地展现了边疆生活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边关生活的艰辛。
  • 情感表达:诗歌中的“唤醒征人梦,遥思君子心”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深情思念和对其品德的敬仰。同时,“霜寒秋草短,月落晓星沉”则营造了一种深沉、寂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边塞之地,感受到了战争与和平交替带来的沉重感受。
  1. 写作背景
  • 时代背景:元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国力强盛却面临着外部侵略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往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 创作动机:陈宜甫创作《塞上闻鸡呈崔中丞》可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通过诗歌来表达对国家的忠诚与对友人的思念。这种情感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较为常见,也是他们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之一。
  1. 文化意义
  • 边塞诗的代表:《塞上闻鸡呈崔中丞》作为一首边塞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元朝时期边塞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 民族精神的体现:这首诗中所传达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对于激励后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都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

《塞上闻鸡呈崔中丞》不仅是陈宜甫的一首诗作,更是元朝边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情感世界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关注。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情,还可以从中汲取到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正能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