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岩

飒飒松风吹鬓毛,溪流洗耳远尘劳。
七千馀鹤春归晚,二十四岩秋正高。
露滴桂香浮酒盏,山蒸云气润诗袍。
扁舟半是乘槎客,吟振雷声撼海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仙岩》是白玉蟾所作的七言律诗,描绘了仙岩的自然景色和人文环境。在探索文学作品的丰富内涵时,了解其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来看白玉蟾的创作背景。他是一位宋代的内丹理论家,其生平事迹在《宋史》中有明确的记载。作为一位深具影响力的道教学者,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个人的生活感悟,也可能融入了深厚的道教哲学思想。这种宗教色彩的文学实践,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影响力。

再来谈谈白玉蟾的作品本身。《仙岩行》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哲理内涵,成为后世研究和传颂的重要对象。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语言,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结合。其中,“蓼花锦岸红欲流”等诗句,生动地刻画了仙岩的美丽景色,而“捣药声乾人已仙,万丈丹井一泓泉”则寓意着修行者超脱尘世的境界。

从文化角度来看,《仙岩》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底蕴的作品。它见证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赞美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探索。特别是在宋代,文人墨客对于自然景观的描绘和思考达到了高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和文学观念。

《仙岩》不仅仅是一首描写山水美景的诗歌,更是宋代文人对于自然和谐、人生境界的一种哲学思考。白玉蟾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深度。对于喜爱中国古代文学和哲学的读者而言,深入了解《仙岩》不仅能欣赏到优美的文学表达,更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心灵的慰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