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村里别无营,饱饭惟知乐太平。
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
驾行道中见老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驾行道中见老农》是元代诗人陈宜甫创作的一首古诗。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春耕的田园图景,不仅展现了老农辛勤劳作的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对丰收的美好期待和淳朴的生活态度。
《驾行道中见老农》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元代,诗中的“天子驾来应下顾”一句,暗示着朝廷对民间生活的重视以及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认可。同时,这首诗也可能是陈宜甫对社会现状的一种反映,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社会和谐稳定的期望。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采用了典型的五言古诗形式,其结构规整,韵律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人物动作的捕捉,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春耕画面。
诗的前两句“老农村里别无营,饱饭惟知乐太平”便勾画了一幅宁静的乡村图景,诗人用“老农”、“饱饭”、“乐太平”等词汇,传达了一种与世无争、满足于简单生活的质朴情感。这种情感与诗人自身的生活经历和哲学思考密不可分,也是他能够创作出这样一首诗歌的重要原因。
诗的后半部分“天子驾来应下顾,低头鞭犊自春耕”则展示了一个更加动态的场景。在这里,天子的到来成为了一种象征,代表着国家对农民生活的关心和支持。而老农的反应“低头鞭犊自春耕”,则体现了一种顺应自然、勤劳耕作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老农的身上,也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通农民的精神风貌。
《驾行道中见老农》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耕的优美诗句,更是一部蕴含深厚社会意义的作品。它不仅仅是对农民劳动场景的描绘,更是对那个时代农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以及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