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 寄保下郝遂初

人生能得几相逢。漫中夜,忆元龙。白发调儿童。问百巧、谁教百穷。
几时携手,浮香亭上,一醉发春红。天地醉乡中。放长袖、婆娑晚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常引 · 寄保下郝遂初》是一首元代马需庵的诗词作品,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与友人元龙的怀念之情。下面将从多个角度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马需庵,元代诗人,其诗作《太常引 · 寄保下郝遂初》广受赞誉,成为流传百世的经典之作。
  • 此词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元朝社会动荡,文人多有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作品,而马需庵的这首词便是其中佳作之一。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人生能得几相逢。漫中夜,忆元龙。白发调儿童。问百巧、谁教百穷。几时携手,浮香亭上,一醉发春红。天地醉乡中。放长袖、婆娑晚风。”
  • 译文:人生能有多少个相遇的机会,常常在深夜里,想起元龙。白发渐多,教导儿童,询问谁能教我如何变富。何时才能与你携手,一起在浮香亭上喝酒,让春风吹红我们的脸颊。在这天地之间,我放长衣袖起舞,晚风吹拂着我们的身影。
  1. 主题内容
  • 诗词主要表达了一种人生的短暂和对友情的珍视。通过对夜晚回忆元龙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作者与朋友间深厚的情感。
  • 词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世事变迁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与元龙的重逢,作者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寻找到快乐和慰藉。
  1. 赏析与评析
  • 诗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 词人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1. 创作背景
  • 该词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其风格和表达的情感与元代的社会状况相符合,因此可以推测其创作年代为元代。
  • 元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变迁频繁的时期,文人多有忧国忧民之感,马需庵的此词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太常引 · 寄保下郝遂初》不仅是一首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了解元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窗口。它以其深刻的内涵、优美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深入研究这样的经典之作不仅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满足,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活、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在欣赏的同时,不妨思考这些诗词背后的文化意义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