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清叟行

共君一夜话三生,语正投机君又行。
溪柳效颦添别恨,岸花和意送离程。
惊时莫问归巢燕,赠别愁闻求友莺。
今夜梦中重聚首,鸡声茅店已三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清叟行》是陈普的作品,包含了原文、译文注释、作品赏析、评析以及写作背景等内容。下面将详细探讨这首诗:

  1. 原文内容
  • 共话三生:诗中表达了与友人深夜畅谈,仿佛跨越了三个轮回般的长久对话。
  • 添别恨:描述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愁绪。
  • 惊时鸟归巢:借用归巢的燕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 赠别愁闻求友莺:暗示着别离之情如莺啼般悦耳而哀婉。
  1. 译文注释
  • 溪柳效颦:比喻离愁别绪,像溪边柳枝因风摇摆而增添的伤感。
  • 岸边花和意送:形容花也似乎理解离愁别绪,伴随着行人一同前行。
  • 惊时莫问归巢燕:在感叹时光流逝的同时,提醒人们不要询问归巢燕的未来。
  • 赠别愁闻求友莺:表达对友人离去后,莺儿啼鸣以寻求同伴的感伤。
  1. 作品赏析
  • 情感表达:这首诗深情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怀念,以及对时间无情带走一切的哀叹。
  • 意象运用:通过“溪柳”、“岸花”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情感。
  • 语言风格:诗的语言简洁而深刻,既有直接的描写,也有含蓄的象征,展现了陈普精湛的艺术功力。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普(约公元1098年-约公元1171年),字师道,号无门居士,是北宋末至南宋初年的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 时代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常常面临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陈普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这首诗,反映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心声。
  1. 文化意义
  • 诗词传承:《赠清叟行》不仅是陈普个人创作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传递出人与自然、人与生命之间微妙的关系。
  • 情感共鸣: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人们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情感的共鸣点,感受到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悟。
  1. 现代应用
  • 文学研究:在现代文学研究中,《赠清叟行》作为陈普的代表作品之一,常被学者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 教育用途:在中学和大学的古典文学课程中,《赠清叟行》经常被选为教材,用于教学和学生学习。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赠清叟行》不仅是陈普艺术成就的体现,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以其深邃的内涵、精湛的技艺和强烈的情感感染力,赢得了后世读者的喜爱和尊敬。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