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乍见入井

乍见无从那处生,非思非勉出天真。
苟无物欲相攻夺,人性如何有不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孟子·乍见入井》是宋代诗人陈普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场景“乍见孺子将入于井”,来表达对于人性本真和同情心的深刻理解。

诗中的“乍见无从那处生”表达了一种无助和迷茫的状态,暗示了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感到束手无策,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而“非思非勉出天真”则强调了人性本真的特质,即人的本性中包含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不公正现象的反感。这种本真性是人们行为的出发点,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础。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中提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不忍心看到别人受苦的情感。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够轻易且妥善地治理国家,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这种不忍人之心来处理政治事务。孟子认为,这种天生的同情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孟子·乍见入井》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哲学思考的体现,它让人们反思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理解,读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在价值和社会的责任,从而为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