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暴十寒

一粒微阳稍兆和,严凝莫奈雪霜多。
天人胜负为消长,造物其如所息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孟子》中并未出现“一暴十寒”这一成语实际上,“一暴十寒”这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孟子·告子上》,而非《孟子》一书中。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难以生长,比喻做事或学习缺乏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暴十寒”:

  1. 成语来源:一暴十寒是一则来源于《孟子·告子上》的成语,原文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上天将要降落重大的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让他的心志受到困苦,筋骨受到劳累,身体被饥饿和困乏折磨,行为总是颠倒错乱,这样才能够使他的内心活动,坚韧起来,增加他本来所不具备的技能和才能。这里包含了一种对人的成长和成功的艰辛过程的描述。

  2. 成语意义:成语“一暴十寒”常用来形容那些不能坚持到底的人或事。它比喻做事情不能有恒心和毅力,不能持之以恒,就像太阳曝晒后立刻冷冻一样,不可能产生效果。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耐心和恒心的人,告诫人们做事要有毅力,不能半途而废。

  3. 历史背景:《孟子》作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的思想和言行记录。《孟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流派争鸣,儒家学派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孟子》中的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仁政理想以及人性本善等观点,其中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

《孟子·告子上》中的“一暴十寒”是一个典型的古代汉语成语,用以形容那些做事不能持久的人或事物。它源自《孟子》一书,而非《孟子》。在当今社会,虽然使用频率不如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流行语,但它仍然被广泛引用和传承,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