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不见月

延桂敞南楼,更传第几筹。
玉城冲雨立,银汉拔云流。
曲度霜娥怨,谈停老子愁。
相看须隔岁,虚过此中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中夜不见月》是明代诗人陶宗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写中秋之夜的月光被阴云和薄雾遮掩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天体现象的独特感受,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情绪和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介绍:

  1. 诗歌原文
    延桂敞南楼,更传第几筹。
    玉城冲雨立,银汉拔云流。
    曲度霜娥怨,谈停老子愁。
    相看须隔岁,虚过此中秋。

  2. 诗歌鉴赏

  • 起句写景:首句“延桂敞南楼”描绘了一幅南楼敞开的景象,暗示着一种开放或开放的情态。次句“更传第几筹”则引入了一种期待中的紧张气氛,似乎与某种重要的活动相关。
  • 意境营造:全诗以“不见月”为线索,构建了一个充满朦胧、暗沉氛围的场景。第三四句“玉城冲雨立,银汉拔云流”,通过“玉城冲雨立”形象地刻画出月光被乌云所遮蔽的景象;“银汉拔云流”则通过银河被云雾所遮挡,进一步强调了月光的缺失。
  • 情感表达:诗的后两句“曲度霜娥怨,谈停老子愁。”通过霜娥(嫦娥)的怨恨和老子(仙人)的忧愁,传达了诗人对美好景色可能已遭受破坏的担忧和感慨。
  • 主题深化:最后两句“相看须隔岁,虚过此中秋。”进一步强化了整首诗的主题,即中秋节本是赏月的日子,但因为天气原因,诗人却只能隔着岁月去欣赏那美丽的月光,这无疑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和艺术价值。
  1. 创作背景
  • 作者简介:陶宗仪,字九成,号南村,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其作品多涉及天文、历史和地理等领域。
  • 时代背景:明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人士大夫们普遍关注天文现象,并以此为题材创作诗文。
  • 艺术特色:陶宗仪的诗歌以其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哲理性受到后世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1. 诗词评价
  • 艺术成就:《中夜不见月》被认为是陶宗仪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其在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情感的深刻表达上。
  • 文化价值:作为明代诗歌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中夜不见月》不仅是一首诗歌,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它不仅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现象的独特感悟和情感寄托。对于喜爱传统文化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和欣赏的佳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