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陆北岩教谕

北岩今已矣,命也复何仇。
形影长相吊,文章不自谋。
梦残萧寺夕,魂返故山秋。
多少伤心事,哀猿哭未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对《挽陆北岩教谕》的赏析

《挽陆北岩教谕》是明代诗人陶宗仪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已故教谕北岩的深切哀悼和无尽哀思。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独特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珍品,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欣赏。

在阅读《挽陆北岩教谕》时,我们首先会被其深沉的情感所感动。诗中“北岩今已矣,命也复何仇”这两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教谕北岩不幸逝世的悲痛之情。诗人用“命也”表达了对北岩命运的无奈和哀叹,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和世事无常的感慨。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悲剧色彩和深深的悲哀。

诗人的艺术技巧也是这首诗的一大亮点。五言律诗的韵律严谨,每一句都经过精心雕琢,形成了和谐的音乐效果。例如,“形影长相吊,文章不自谋”这两句,既体现了诗人与北岩之间的深厚友情,又通过“不自谋”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北岩生前才华未得施展的惋惜。此外,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如“梦残萧寺夕,魂返故山秋”,通过描绘北岩生前的生活场景,以及死后的情景,展现了生命的无常和人生的哀愁。

从文化角度来看,《挽陆北岩教谕》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这首诗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为我们了解元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和分析,我们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和深度。

《挽陆北岩教谕》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作品。它以其深沉的情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深入研读和理解这首诗,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