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翟景泉空空室

都门此日寄高踪,僦屋通衢岂讳穷。
四壁萧然无长物,八窗豁处有清风。
居安养拙蘧庐若,绝念忘形幻泡同。
方寸虚灵元不昧,漫从释部话空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陶宗仪创作的《题翟景泉空空室》是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的内容、作者及背景等进行详细介绍:

  1. 作品信息
  • 作者:陶宗仪,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个人情感为主,其中不乏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在文学史上,陶宗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受到后世读者的广泛赞誉。
  • 题目:诗名为《题翟景泉空空室》。“空空”在这里可能象征着诗人对世事的超脱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空空室》可能是诗人对某个具体地点或场所的诗意命名,反映了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哲思。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都门此日寄高踪,僦屋通衢岂讳穷。四壁萧然无长物,八窗豁处有清风。
  • “都门此日寄高踪”,表达了诗人在都门(即首都)之时,寄托了高尚的理想与志向。这里的“寄高踪”可以理解为追求卓越、超越常人的生活态度。
  • 原文:居安养拙蘧庐若,绝念忘形幻泡同。方寸虚灵元不昧,漫从释部话空空。
  • “居安养拙蘧庐若”,描述了诗人在安定的环境中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方式,如同隐居生活般简单而宁静。这里的“蘧庐”是一种古代的简陋住所,常用来形容隐逸之人的居所。
  • 原文:都门此日寄高踪,僦屋通衢岂讳穷。四壁萧然无长物,八窗豁处有清风。
  • “绝念忘形幻泡同”,表明诗人已将世俗的名利看淡,心灵如水一般清澈透明。这里的“幻泡”比喻世俗的荣华富贵如同泡影,终将破灭。
  • 原文:居安养拙蘧庐若,绝念忘形幻泡同。方寸虚灵元不昧,漫从释部话空空。
  • “方寸虚灵元不昧”,强调了内心的清明与纯净。这里的“方寸”指的是心灵的中心区域,诗人通过这一表述,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澄明。
  • 原文:都门此日寄高踪,僦屋通衢岂讳穷。四壁萧然无长物,八窗豁处有清风。
  • “漫从释部话空空”展现了作者对于佛教哲学的兴趣和理解。这里的“释部”指的是佛教领域,诗人通过探讨“空空”,可能是在思考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心灵的自在与解脱。
  1. 作者简介
  • 陶宗仪,生活在元末明初,他的生平事迹不详,但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文学上有很深的造诣。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通过对《题翟景泉空空室》的阅读,可以感受到陶宗仪作品中的独特韵味和深邃思想。
  1. 作品赏析
  • 意境之美:陶宗仪的这首《题翟景泉空空室》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远离尘嚣、追求内心自由的画面。诗中的“四壁萧然无长物”,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而“八窗豁处有清风”则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表达了一种精神层面的自由与宁静。
  • 哲理之深:陶宗仪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在描述一个物理空间,更是在探讨人生的哲学问题。他通过“居安养拙蘧庐若”等诗句,表达了一种超脱物质欲望、追求精神独立的生活态度。这种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独到见解,使得《题翟景泉空空室》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诗,更是一部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

《题翟景泉空空室》是陶宗仪在元末明初时期创作的一首充满哲学意味的七言律诗。它不仅展示了陶宗仪精湛的艺术技巧,还深入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这首诗作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后人提供了关于如何面对生活、追求内心自由的思考和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