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廿二日夜三更雷始鸣

风狂雨急夜三更,隐隐春雷已作声。
节候数来先十日,多应群蛰未全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正月廿二日夜三更雷始鸣》是元代陶宗仪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对这首诗及其作者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陶宗仪,字九成,又字子明,号南村,生于元至正四年(1344年),卒于元贞二年(1359年)。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 陶宗仪的一生多才多艺,涉猎甚广。他的著作包括《南村辍耕录》、《说郛》等。在历史方面,他编撰了《唐书博议》、《五代史辑略》,并且撰写了大量的笔记小说。这些作品丰富了后世的研究,并成为了解元末社会状况的重要文献。
  1. 诗词原文
    风狂雨急夜三更,隐隐春雷已作声。
    节候数来先十日,多应群蛰未全惊。

  2. 诗词鉴赏

  • “风狂雨急夜三更”描绘了一个夜晚狂风骤雨的景象,营造出一种紧张而又动荡的氛围。“隐隐春雷已作声”则通过春雷的声响,暗示着春天的到来,同时也暗示着某种变化或者危机的开始。
  • “节候数来先十日”反映了诗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观察。这里提到的“节候”可能是指古代中国根据二十四节气来确定农时的一种方法。而“先十日”则强调了时间上的紧迫性,暗示着某些事情即将发生或已经迫在眉睫。
  • “多应群蛰未全惊”进一步描绘了大自然中生物的感受。这里的“群蛰”指的是冬眠的动物,它们在春季到来之前还未完全苏醒。诗人用“未全惊”来形容这些动物对即将到来的季节变化感到惊讶却又有些不安的心态。这种描写不仅增加了诗句的生动性,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细微变化的敏锐捕捉能力。

陶宗仪的《正月廿二日夜三更雷始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文学修养和对大自然深刻的观察与感悟。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表达,它启示人们要时刻关注自然的变化,顺应自然的节奏,从而更好地生活和发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