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杜华父

乡里多遗老,朝廷少用儒。
公初升国学,官止教生徒。
卫道心犹壮,忧时骨已臞。
遥知埋玉处,风雨暗山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挽杜华父》是南宋诗人陆文圭的作品,表达了对一位老儒生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哀悼。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1. 作者介绍
  • 陆文奎是宋朝的一位文人,以诗文见长。尽管他的生平事迹较少被详细记录,但他的诗作仍为后人所知。
  1. 诗歌原文
    乡村多遗老,朝廷少用儒。公初升国学,官止教生徒。术道心独壮,尤时骨已胩。遥知埋玉处,风雨暗山隅。

  2. 作品赏析

  • 《挽杜华父》通过描述一个老儒生的境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冷落与忽视。诗中的“公初升国学,官止教生徒”展现了这位老人在朝堂上的孤独与无奈。
  • “术道心独壮,尤时骨已胩”表达了他对学问和信仰的坚持,即使身体已经力不从心。
  • 结尾的“遥知埋玉处,风雨暗山隅”则寓意深远,暗示了这位老人虽已远离尘世喧嚣,但其才华和精神仍如宝石般埋藏在山间。
  1. 创作背景
  • 这首诗可能是陆文奎在某个特定时刻,对一位年迈却依然坚持学问和道德的老儒生的追忆和哀悼之作。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度,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文学史上的经典。
  1. 文学价值
  • 《挽杜华父》以其深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它不仅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的坚守。
  1. 影响与评价
  • 《挽杜华父》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研究。它不仅因其艺术成就而被传颂,更因其深刻的社会意义而被后世学者所重视。
  1. 相关研究
  • 许多学者对这首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位置。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宋代文学的了解,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1. 现代影响
  • 尽管陆文奎的生活和创作年代已经远去,但他的《挽杜华父》仍然在今天被广泛阅读和研究,其影响力跨越时空,持续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追求美好。

通过对《挽杜华父》的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首古诗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南宋时期知识分子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实。它的艺术成就和深刻意义使其成为文学史上的瑰宝,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去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