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上感怀

曾负琴书到越中,别来三十五秋风。
江山有待容回雁,岁月无情类转蓬。
禹穴荒烟寒木老,鉴湖旧水野田空。
骑鲸人去知何在,拟向沙边问钓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越上感怀》是元代诗人马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与感慨,展现了诗人在时间流逝中对家乡和过去的深深留恋。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的内容:

  1. 诗歌原文
    越山郁岧岧,越水何涓涓。
    爱此山水区,征途滞青年。
    兰亭访陈迹,俛仰追昔贤。
    江山有待容回雁,岁月无情类转蓬。
    禹穴荒烟寒木老,鉴湖旧水野田空。
    骑鲸人去知何在,拟向沙边问钓翁。

  2. 主题内容

  • 怀旧与感慨:《越上感怀》表达了诗人对越中山水的深厚感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深刻感慨。诗中的“别来三十五秋风”一句,巧妙地将时间的流逝与个人经历的变迁融合在一起,展现了岁月无情的特质。
  • 对历史的追忆:诗人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怀念,还通过对兰亭、禹穴等地的描绘,追忆了历史上的名人贤士,反映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重视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
  • 自然与人的关系:诗中多次提及自然景观,如越山、越水、禹穴、鉴湖等,这些自然元素不仅仅是背景,更是诗人情感寄托的对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自然界的永恒魅力。
  1. 艺术特色
  • 抒情方式:《越上感怀》采用了典型的抒情方式,通过诗人的内心活动和对景物的描绘,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这种抒情方式使得诗歌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 语言风格:诗歌的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既有北方诗词的豪放,也有江南诗词的细腻婉约。这种语言风格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使其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 意象运用:在这首诗中,“曾负琴书到越中”、“别来三十五秋风”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行迹和心路历程。这些意象不仅美化了诗歌,也深化了诗歌的内涵和层次。
  1. 文化意义
  • 反映时代背景:作为元代的作品,《越上感怀》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是研究元代文化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 传承传统文化:诗歌中对越中山水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山水文化的珍视和传承。
  • 启发现代意义:虽然诗歌创作于千年前,但其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仍能激发现代人的思考,对当代文学创作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越上感怀》不仅是元代文人对故乡深情的回忆,也是对时间无情、生命有限的哲学反思。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