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宫

蜕骨棱棱似鹤轻,觚坛危处玉为成。
天街正候三能色,云所疑呼万岁声。
气篆通灵归廓落,心章祈岁报清平。
金穰上瑞吾皇意,不用神芝朵朵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宫》是元代诗人袁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艺术特色及价值所在:

  1. 诗歌主题:《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宫》这首诗歌主要描述的是一次皇帝亲临长春宫的仪式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袁桷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这一盛况,展现了宫廷的庄严与神圣。通过细腻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听到礼炮声、看到云彩中传来的万岁声,感受到皇家气派的非凡。

  2. 艺术特色:袁桷的诗歌语言典雅而富有诗意。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赋予诗作深刻的情感色彩和艺术韵味。例如,在诗中“蜕骨棱棱似鹤轻,觚坛危处玉为成”一句中,袁桷通过对“蜕骨”和“觚坛”这两个意象的生动描绘,既表现了长春宫建筑的宏伟壮丽,又暗合了皇帝亲临的神圣氛围。这种巧妙的用词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画面感和节奏感,让人在读诗的过程中产生美的享受。

  3. 历史文化价值:袁桷作为元朝著名的文学家,其在文化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元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对后人研究元代文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宫》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宫廷礼仪,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参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也为研究元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次韵王寅甫侍读莅醮长春宫》不仅是一首表达宫廷盛况的诗歌,更是一个时代文化的缩影。它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使其成为研究元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了解和欣赏元代文学魅力的好例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