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开元恩禅师

恩公遁迹阊门寺,欲下绳床谢不能。
露滴花光珠五采,月涵江影塔千层。
石榴红帽明如火,海艾青毡冷似冰。
俯首西山人物论,独听孤雁对残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开元恩禅师》是元代诗人袁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分析:

  1. 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
  • 创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并没有直接的历史记载来明确说明袁桷具体为何时所作。不过,根据袁桷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来看,他是一位生活在元代的文人,对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和贡献。元朝时期,佛教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许多高僧大德在这一时期活跃于世间,影响了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推断,这首诗可能是在元初或元中叶创作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情和文化氛围。
  • 作者介绍:袁桷(1266—1327),字伯长,号清容居士,生于庆元路鄞县(今浙江宁波)。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还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曾任职于丽泽书院,担任山长等职,并在朝廷中参与制书、勋臣碑铭的编纂工作。袁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在文化史上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卓越的表现。
  1. 诗歌原文与译文
  • 原文节选:《寄开元恩禅师》全诗共有八句,其中前四句描述了恩公遁迹阊门寺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欲下绳床却无法实现的愿望;后四句则通过露滴花光、月涵江影、石榴红帽、海艾青毡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诗意的画面。整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象和人物情感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译文:恩公遁迹阊门寺,欲下绳床谢不能。露滴花光珠五采,月涵江影塔千层。石榴红帽明如火,海艾青毡冷似冰。俯首西山人物论,独听孤雁对残灯。
  1. 主题与思想内涵
  • 自然景观:在这首诗中,袁桷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观与人物形象巧妙结合。露滴、月涵、石榴、海艾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既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 人生哲理:诗中的“俯首西山人物论”,可能寓意着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脱态度。诗人通过观察西山上的人物争论,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而“独听孤雁对残灯”一句,则可能暗示了诗人孤独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深处的寂寞感。这两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也展现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深刻理解。

袁桷的《寄开元恩禅师》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的作品,更是蕴含着深邃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的重要文献。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也展示了元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