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

视草堂前草木青,微臣三入鬓星星。
坏墙雨透蜗生角,旧灶泥深菌露钉。
深恐雨钟催晓箭,独听寒殿响风铃。
堂堂诸老冰澌尽,病叟应归种茯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是元朝袁桷的作品。下面将对该作品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文学上的价值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袁桷(?—1327),字伯长,号邵章,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省)人,元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诗人。他是元文宗图帖睦尔时期的重臣,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的著作广泛涵盖了历史、文学、哲学等领域,尤其是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 原文及译文
  • 原文
    视草堂前草木青,微臣三入鬓星星。
    坏墙雨透蜗生角,旧灶泥深菌露钉。
    深恐雨钟催晓箭,独听寒殿响风铃。
    堂堂诸老冰澌尽,病叟应归种茯苓。

  • 译文
    看着那已经荒废的草堂,四周的草木依旧郁郁葱葱。我已经多次踏入这地方,但头发都白了。墙壁因为雨水而变得斑驳,就像蜗牛在墙上爬动留下的痕迹,旧灶被雨水和泥土侵蚀,显得有些破旧。我害怕这风雨的声音会像钟声一样催促着新的一天的到来,只能孤独地倾听寒冷的宫殿里风铃的声音。这里已经没有了曾经的繁盛,许多前辈都已经离世,而我,也该回归家乡,继续种植那些珍贵的茯苓了。

  1. 创作背景
  •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元朝末年,作者袁桷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京城,流放至南方。这段经历给他带来了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因此他在晚年写下了这首感怀之作。
  • 创作地点:此诗的创作地点为位于江西的一座名为“视草堂”的建筑。这座建筑在元朝时期曾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但由于某种原因,其建筑已破败不堪。
  1. 文学赏析
  • 艺术手法:袁桷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自己对故土、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例如,他用“坏墙雨透蜗生角”形象地描绘了建筑物的衰败状态,用“深恐雨钟催晓箭”表达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此外,他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草堂的破败与过去的繁荣相对比,展现了一种从兴盛到衰败的自然规律。
  • 语言风格:袁桷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他擅长用朴素而有力的词汇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这首诗不仅在内容上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而且在形式上也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韵味。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不仅是袁桷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元朝末期社会历史变革和文化传承的一个缩影。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状况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 教育意义: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性,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还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1. 后世影响
  • 评价:虽然《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并非袁桷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但它在文学史上仍占有一席之地。它的出现不仅丰富了元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 传播与接受: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在历代文人中广为传颂。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翻译和注释,使其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接受。同时,这首诗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研究中,成为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教材之一。

《视草堂岁久倾圮述怀》不仅作为袁桷个人的代表作,也是元代诗歌宝库中的珍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元代的文化特色和社会风貌,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对生活、历史和自然的深刻感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