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马仲皋立秋韵

酒尽青山暮,书从白雁过。
长风断疏雨,阙月挂明河。
故国逢人少,新秋到客多。
不知沧海上,何日罢干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马仲皋立秋韵》是一首元代的五言律诗,作者是贡师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秋时节的景物与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战争的忧虑。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贡师泰,字泰甫,号玩斋,宁国府宣城人,元朝著名诗人。贡师泰不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曾任多个官职,如吏部侍郎、兵部侍郎等,其政绩卓著,为百姓所敬仰。
  1. 诗歌原文
    酒尽青山暮,书从白雁过。长风断疏雨,阙月挂明河。
    故国逢人少,新秋到客多。不知沧海上,何日罢干戈。

  2. 诗意解析

  • 酒尽青山暮:描述了夕阳西下时,人们相聚饮酒的情景,象征着友情或团聚的喜悦。
  • 书从白雁过:借白雁南飞的意象,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 长风断疏雨:长风象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而疏雨则给人以清新的感觉,二者结合反映了一种坚韧中的清新。
  • 故国逢人少,新秋到客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怀念与对客人到来的欢迎。
  • 不知沧海上,何日罢干戈:沧海象征广阔无垠的未来,干戈则暗示战事未息,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战争结束的期待。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诗中巧妙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 意象鲜明: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如青山、白雁、明月、疏雨等,这些意象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语言优美:诗句选用词汇考究,既符合诗歌的节奏,又充满了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
  1. 历史背景
  • 元末社会动荡:元朝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这一时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困境和对战争的关注。
  • 文人关注民生:作为一位文人,贡师泰不仅关注政治局势的变化,还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这种忧国忧民的态度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体现。
  1. 文化价值
  • 反映社会现实: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真实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 传递情感态度: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真挚而深沉,无论是对自然的赞美还是对战争的忧虑,都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
  • 传承文化传统:作为文学作品,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元代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和马仲皋立秋韵》是一首充满情感、富有意境的元代诗歌。它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元末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