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伯贞见寄

斯文同味似同宗,长日思君意万重。
客馆雨来秋种菊,故山云去晚看松。
流传近日多诗句,邂逅何时共酒钟。
如此交游能几辈,白鸥结社愿相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和刘伯贞见寄》是元末明初诗人郭钰的作品。这首诗通过对刘伯贞的思念与感慨,展现了作者在战乱时期的生活状态和个人情感。下面将详细介绍《和刘伯贞见寄》的内容、背景及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郭钰(1300年—1364年),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字彦章,吉安吉水人,后居松江。他以隐逸著称,虽隐居不仕,但多次应征而未就任,表现出对政治的不满和对个人志向的追求。
  1. 诗作原文
  • 斯文同味似同宗,长日思君意万重。客馆雨来秋种菊,故山云去晚看松。流传近日多诗句,邂逅何时共酒钟。如此交游能几辈,白鸥结社愿相从。
  1. 诗歌解析
  • 思乡之情:诗中“斯文同味似同宗”表达了郭钰与刘伯贞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相似的志趣。
  • 忧国忧民:诗中的“长日思君意万重”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深深忧虑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
  • 自然景观描绘:“客馆雨来秋种菊”通过描绘秋天的雨和种植菊花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一份执着。
  • 归隐之意:“故山云去晚看松”则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渴望,通过观察松树的生长,寄托了他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友情之深:最后两句“如此交游能几辈,白鸥结社愿相从”,显示了郭钰与刘伯贞之间的深厚友谊,他们希望能够像白鸥一样自由结社,共度余生。
  1. 文化意义
  • 文学价值:《和刘伯贞见寄》是元末明初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后世所传颂。
  • 历史见证:此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的重要见证,通过诗歌可以窥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政治环境。
  • 思想启示: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对友情和自由的向往,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生活智慧。

《和刘伯贞见寄》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更在思想上具有深远的影响。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元末明初的社会状况和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相关推荐